开拓创新求真务实
  • 当前位置:
    浅谈关于交通节能的一些想法
  • 阅读:130
  • 时间:2007-07-26
  • 发布:宁波公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当前,能源紧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这个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电荒”、“煤荒”、“油荒”交替降临,一次次为我国经济发展拉响警报。“高能耗、低产出”显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节能无疑是解决能源问题最根本、最有效、最经济且最有潜力的办法。
        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主要通过各种运输工具或设施对能源的消耗。交通运输业是耗能大户,我国交通运输业能耗一直居于高位,预计到2020年,汽车耗油将达到1.76亿吨,折合原油3.2亿吨,总需求量十分庞大。同时,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了环境容量。因此,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确保节能任务的完成将成为今后交通行业的工作重点。

            当前,节能已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降耗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交通行业是资源占用型和能源消耗型行业,每年消耗汽油、柴油、燃料油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35%左右。其耗能以消耗石油能源为主,而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去年对外依存度已近40%。严峻的能源形势要求交通行业必须节能降耗,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效力。
        
        关于交通节能谈一些想法
        
        多年来,交通行业十分重视节能降耗工作,颁布了一批节能标准、规范及法规,初步建立了交通行业节能监督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推出了两批37项在用车船节能新产品、新技术,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效能。 但是,交通节能工作仍存在诸多不足。专家认为,我国交通节能目前面临两大任务:发展汽车节油技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近年来我国汽车消费不断升级,数量急剧增加的汽车使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面临新的压力,随之而来的交通节能已成为节约能源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交通节能呢?可以通过建立能源管理长效机制、改善交通条件,加强交通管理改进各类运输、利用替代燃料,适当发展柴油轿车、发展汽车节油技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依靠科技进步,发展ITS(智能交通系统)、提升效率,布置好交通网,发展现代物流等办法。
        
        一、建立能源管理长效机制
        
        建立交通行业能源管理长效机制,就是要规范和指导交通行业相关单位(部门)及其成员的行为,促使节能降耗这一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交通行业能源管理长效机制由一系列机制、体系和制度等构成,涵盖节能法制、节能责任、节能投入和节能科技等节能工作“四要素”的内容,同时为搞好行业节能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监管体系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和人才队伍保障等,具体由能源管理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完善机制、节能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机制、节能监管体系完善机制、能源管理责任制完善与落实机制、节能控制指标体系建立与考核机制、能源消耗统计与分析机制、节能规划机制、节能资金投入与保障机制、节能激励机制、节能评估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实现节能的机制、能源管理队伍和能力建设机制等机制构成。这一系列机制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可基本涵盖交通行业能源管理各方面的内容。各机制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同时,各机制的重要性并非等同。如在当前形势下,节能监管体系的建立和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
        长效机制意义重大
        交通行业能源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后,可以带来诸多好处:如可使交通行业的能源管理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起一个体系完整的节能行政管理网络和一整套能源利用监测体系;可以提出节能控制指标体系,用以宏观决策行业发展方向,将能源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相关人员,并获得及时、准确的能耗统计数据;可以建立起一整套交通节能激励机制,促使用能单位建立起完整的能源管理机构,配备相应人员,引导用能单位节能;可以从源头把关,杜绝污染大、高能耗产品或机械进入交通行业,最终达到全行业自觉节能的效果。
        
        二、改善交通条件、加强交通管理
      

        改善交通条件包括改进交通信号、拓宽交叉路口、尽可能减少堵车,缩短车辆在路上的等待时间等,可以降低车辆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改善道路质量,减少道路养护中的能源消耗。
        发展改善公共交通服务,包括公共交通专用车道,公交线路优化;改进运输组织、加强运输管理,通过车辆购置费、注册费、养路费(或燃油税)、停车费、过路过桥费等对车辆购买及使用加以适当调节,鼓励人们选择节能的交通方式出行。
      面对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如各种类型的汽车、电车、拖拉机、摩托车等,应改善发动机的燃料经济性、减轻车辆自重、减少行使阻力等。促进汽车制造企业改进技术,降低油耗,提高燃油经济性,引导消费者购买低油耗汽车。

        
        三、利用替代燃料,适当发展柴油轿车
      

        加强汽车替代燃料的研究应用工作,摆脱汽车对石油的完全依赖,如开发使用液化石油气汽车、压缩天然气汽车;用乙醇、裂解油、碱性植物油等生物质液体清洁燃料直接代替汽油柴油等动力燃料等,加强科技开发,积极使用其他替代能源是节能的重要途径。
        柴油车的燃烧效率要高于汽油车,一辆2吨重的轿车,柴油车的燃烧效率要比汽油车高20%。由于柴油车的经济性明显高于汽油车,在整个欧洲,柴油车在新车市场上的占有率从1997年的22%上升到了2000年的 32%;在日本,柴油车占了社会保有量的14%。随着我国私人拥有轿车的不断增加,从节约能源角度出发,应当适当发展柴油轿车。

        四、发展汽车节油技术
        近年来我国汽车消费不断升级,数量急剧增加的汽车使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面临新的压力,交通节能已成为节约能源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油价最低的国家之一,欧美国家的成品油价格是国内的3到4倍。在高油价压力下,日本、法国等纷纷研究开发汽车节能技术,目前这些国家采用的技术已使车辆百公里耗油量降至3升左右。我国汽车油耗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约20%至50%,因此,发展和普及汽车节油技术是未来交通节能的主要任务之一。
        目前,汽车能源的多元化和汽车动力的电气化代表了交通能源动力系统的技术变革与转型趋势。氢能作为与电一样的能源载体,是新一代主导型车用燃料的最佳选择;燃料电池作为一种高效零污染电化学能量转换装置,被认为是汽车动力电气化核心部件的理想选择。为此,值得企业集人力物力资源开展研究。
       

        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
    不同客运方式之间的能源单耗水平相差很大,铁路和公共汽车都要远低于轿车,它们的能耗比是,铁路:公共汽车:汽车=1:3:20,我们应选坐公车和地铁,发展社会公共交通是节约能源消费的一个重要途径。适度控制汽车消费增长、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培育城市轨道交通也是节能的一个有效途径。基于我国城市人口高密度的特点,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轨道交通是节能必由之路,应提倡公众乘坐公交车,摈弃追求大排气量汽车的消费心理。
        六、依靠科技进步,发展ITS
        
        影响我国道路运输能耗水平的主要因数,可分为运输结构、汽车产品技术水平、汽车运用水平、车辆结构、道路运输设施五个方面。其中,信息化对于改善运输组织管理、优化运输结构,降低空驶率、提高实载率,提高汽车运用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ITS。加快GPS、GIS、EDI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道路运输企业,推动道路运输想智能运输、数字运输整体发展。一是客运继续推进微机联网售票,实现电子商务,即网上查询、网上购票、异地购票和同城多点购票;二是货运建立运输信息网络平台,开发建设公用货运信息系统,实现货运信息共享,降低车辆空驶率;三是开发GIS系统和GPS系统,增强企业生产调度能力和运输组织能力。
        
        七、提升效率,布置好交通网,发展现代物流
         
        优化交通网络,在提高交通节能方面有显著的效果,加紧组织事实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其中力量加快国道主干线等公路运输大通道建设;加紧实施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打通断头路,全面提高通达度,提高路网使用效率。
        道路交通运输企业应积极开展物流活动,提高公路运营车辆的实载率和里程利用率,降低空驶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达到降低能耗和节能目的。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应积极组织开展现代物流的资源整合工作,探索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方法和途径。同时,民营运输企业应创造条件进入物流市场,扩展经营服务领域,增加物流服务功能,发展成为现代物流企业。
        交通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起点就在于首先唤起并树立交通业的节约意识。今日,我们基于构建节约型社会、节约型运输业而又提及“节约”,已为这个旧词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节约不仅是勤俭有加、节约燃料,它更指在生产、流通、消费能够领域,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调整运输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府措施,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较优势,实现交通发展对资源的“少用、用好和循环用”,以尽可能少的交通运输资源满足最大的运输需求,以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而当这种意识化为一种风尚、一种习惯时,我们将迎来的是一个生态良好的节约型交通空间。
         
                                    宁波公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晓华